新华网哈尔滨7月4日电 滔滔松花江奔涌不息,富饶黑土地日新月异。近年来,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推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7月4日,一场以“发展数字经济 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2024新华网思客会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哈经开区)成功举办,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齐聚“平房”,围绕这个区发展数字经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共话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展开思想碰撞,探讨下一程的发展路径。
聚焦前沿找准“发力点” 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全年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户,专利授权723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总数达到19户,占全市的47.5%;新增省级数字化(智能)车间5个,总数达到37个,占全市的33%……
在平房区(哈经开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组2023年的数据分外亮眼,充分表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平房区(哈经开区)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而数字经济在这三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姜奇平认为,新质生产力不同于科技本身,体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其成效标志是为产业体系现实化提供动能。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现代化,是否跟上数字化潮流,决定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研究新质生产力,需要聚焦于优化产业结构。而与传统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有形要素不同,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将主要通过无形要素驱动,拓展新的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为东北提供了换道超车机遇。”姜奇平说。
近年来,平房区(哈经开区)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推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招商和项目建设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目前,全区有数字经济企业1600余户,规上数字经济企业120户,规上企业全年完成营收132.5亿元,已形成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为主导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数字经济相关国家级产业基地达15个。
技术赋能形成“着陆点” 数字工具服务产业现代化
60分钟的视频,60秒即可提取关键要素,并进行人机智能互动;根据主题,智慧大脑瞬时生成提纲并制作精美ppt;输入企业名称,现阶段及未来可以匹配的政策资源跃然“屏”上……
在位于平房区(哈经开区)的黑龙江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有限公司一楼展厅,人们一次次被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具惊艳到,大家也不禁深思,面对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和政府如何抢抓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技术赋能,算力支持,优化布局。”哈尔滨市平房区工业信息科学技术局局长于波传递出了布局数字经济的“平房信心”。
总投资44.8亿元、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的中国移动哈尔滨万卡智算中心项目,计划在9月底投产交付,建成后算力预计可达6700p,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计算提供算力底座;总投资4.6亿元的ai智算中心项目将建设ai服务管理平台和云管平台,与360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合作,开发反诈反赌分析、执法辅助等应用模块,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当前,平房区(哈经开区)扎实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持续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拥抱数字“新蓝海”,抢跑经济“新赛道”,为千行百业实现更高水平数字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生动的“平房答卷”。
数实融合抢占“创新点”“实体产业 ”带动区域经济
近年来,不少工业企业转型面临“成长的烦恼”。哈尔滨吉星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波表示,数字经济时代为工业企业带来“华丽转身”的机遇,善于利用数字化技术,针对不同客群科学管理“精准营销”,完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平房区(哈经开区)工业企业富集,延续着厚重的产业发展历史和代代传承的工业基因。如何助力工业企业抓住数字经济新机遇,成为了这个区的必答题也是加分项。
近年来,平房区(哈经开区)大力实施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培育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重点企业。面向重点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正在形成,“龙哈工业云”平台上云企业数量已达9905户。对新增先进产能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新型数字化应用企业达到规模后予以最高100万元奖励。
“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底层根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资金技术劳动力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协同耦合,因地制宜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
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新动能,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发展新高地,培育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的发展赛道上,平房区(哈经开区)正跑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新科技、新产业融合兴盛,一座创新型“智慧城区”的瑰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文字:李硕、李国红
海报:董云竹
编辑:郭梁越